国精产品999一区二区三区有限_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_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_国产卡1卡2卡3仙踪林老狼

市农业农村局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市农业农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动态
渔技简报丨宜兴市7月份水产养殖技术简报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07-09 08:00:0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七月,正当高温、闷热,是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全年鱼病蟹病集中高发阶段,同时也是各类缺氧事故的频发时期,因此抓好本月的各项管理工作,事关全年丰产增收,现就本月的有关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河蟹养殖

  一、适度调控饲料:首先是投饲总量应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70%,每日投喂二次,上午9时投喂三分之一,下午5时投喂三分之二。其次是控制投饲质量,少投动物性饲料,多投植物性饲料,品种主要以28—30%蛋白的颗粒饲料及黄豆、豆粕、小麦、玉米、蚕豆等,原则上以颗粒饲料为主,如投小鱼应占总投量的1/3或隔3—5天使用一次。第三是扩大投饲区域,高温时期河蟹活动范围缩小,投饲区域应扩大到水面的40—50%,保证河蟹吃食均匀。四是遇有连续阴雨、暴雨、闷热天气,可隔天投喂。

  二、调好池塘水质:一是加足水位,高温时期水位应保持在1.2米左右,深水处1.5米左右,水源较好的池塘,每周换水一次,换水量控制在10%左右,每隔1-2天加注适量新水。二是使用一次生石灰调节水质,用量每亩5-10公斤,出梅时泼洒一次,暴雨过后可增加使用次数。三是使用好EM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视池塘情况,交替使用底质改良剂。四是要高度注意外河水源状况,水源受污染或水质较差的,不要加注入池,如非加不可时,应少量多次,隔天添加,加水后及时使用药物调节水质。

  三、保草养草:一是水草较好的池塘,应及时用拖刀间隔割除部分水草,并捞出池塘,开通“井”通道,使水草疏密合理,覆盖率维持在60%左右,同时控制水草疯长,割除水草上部,保留水面下30cm水层,有利池塘水体流动(上下对流)和方便投饲管理。二是没有水草或水草较少的池塘,应及时投放水花生、空心菜、青萍等,以利河蟹避暑、脱壳、食用。三是严防水草上浮腐烂,造成池水恶化,要保证池水溶氧充足,水体正常交换,防止烂根上浮,水草已上浮的池塘,应用竹桩固定,防止风浪吹打成堆,并及时使用颗粒氧后施用芽孢杆菌等,防止水草腐烂和水质败坏。

  四、防病治病。河蟹病害重在预防,要坚持以防为主,有病快治的原则。一是在调好水质的同时,应主动预防,高温期,使用碘制剂或二氧化氯一次,并视情况用好杀虫药物。二是坚持投喂5-7天药物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大蒜素、护肝素、三黄粉等。三是严格选择药物,尽量不使用高刺激性药物,以免产生副作用或药害。

  五、用好增氧设施,一是要保证增氧设备的完好,注意检查整修。二是用好增氧设施,晴天中午13:00左右开机2-3小时,晚上23时前后开动4-6小时,闷热天气、阴雨、雷雨天气要延长开机时间,保证池水溶氧充足。三是备足化学增氧药剂,以备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有备无患。蟹池中增氧效果最好的是管道底层曝气增氧设备,安装设置户应充分开动设施,保证深沟有底层曝气。无增氧机的,应采用水泵晴天13:00~15:00打“回龙”水,加强水体上下对流,增加底层溶氧。

常规鱼养殖

  一、饲料投喂:根据当前天气、水温及水质的变化,鱼体摄食活跃程度灵活改变投喂量。通常每天投饲量2%~3%,投喂3~4次;梅雨季节连续阴雨天气,降低投饲量(<1.5%),或选择高品质的膨化饲料,有利于水质稳定。每周打样检查鱼体肠道、肝脏健康(解剖观察),必要时饲料添加胆汁酸、维生素C、丁酸梭菌等。

  二、水质管理:每周检测池塘水质,水质指标应控制在pH值7.5~8.5、溶氧> 5mg/L、氨氮< 0.5mg/L、亚硝酸盐氮 < 0.1mg/L等。建议每半月使用50%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200g/亩)改底1次,或选用过碳酸钠(200g/亩),氧化底部有机物,减少病原菌。补充发酵碳源(1kg/亩)+小球藻(1~2kg/亩)+EM(1L/亩)。监测池塘溶氧,增氧机开机遵循“四开二不开”,晴天午后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暴雨半夜开,早上日出不开、傍晚日落不开。

  三、病害防治管理:

  1. 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

  主要症状: 病鱼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出血或充血。头部、眼眶、下颌、鳃盖、胸鳍基部和背鳍后体表充血发红,鳃淤血或苍白;肛门发红,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黏液流出。

  控制措施: 采用体外消毒和内服杀菌的综合治疗。治疗期间,连续开增氧机,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聚维酮碘溶液或复合亚氯酸钠粉;饲料拌喂抗菌药物,硫酸新霉素和杜仲叶提取物、大蒜素复配,投喂药饵料3~5天。

  2.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鲫鱼鳃出血病、鲫鱼疱疹病毒病)

  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部、下颌部、前胸部和腹部最为严重。鳃丝肿胀,鲜红色,粘液较少。病鱼解剖后可见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并有程度不一的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

  控制措施:加强水质管理,减少杀虫和水体消毒;尤其水温22℃~28℃期间。疾病容易发生季节,定期在饵料补充维生素、益生菌和免疫多糖。大量暴发死鱼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保持水体充足溶氧,使用益生菌改善水体和鱼体肠道健康。发病死亡减缓后,缓慢恢复投饵;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姜黄素、大黄、黄芩等中草药及其提取物。

  四、养殖管理注意事项

  1. 日常期巡塘,注意观察天气、水质变化和鱼的活动与摄食情况,确定相应的水质、饲养管理措施。不要随便乱丢弃致病或死亡的动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等)。使用的工具也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疫病的传播与扩散。

  2. 发病后要及时准确诊断,从国家已批准的水产养殖用兽药中选用药物,对症下药。用药时,准确计算用药量,切忌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从正规渠道购买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水产养殖用投入品。

  3、在生产、养殖、捕捞、暂养、运输等各环节不使用禁用药物、停用药物及未经批准使用的药物,规范使用批准药物,用药遵守《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版1号、2号)及国家相关规定。做好养殖全过程的生产记录、用药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