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太湖,碧波万顷。
30年攻坚、30年谋变。太湖水质从Ⅴ类提升到全湖Ⅲ类,恢复到良好标准用了30年。从“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启动到蓝藻围城,再到如今破圈成为国际大型湖泊营养化治理的标杆,太湖治理之路从来不是坦途。
产业规模扩张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太湖治理中的“沉疴”。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周边聚集了无锡、苏州等工业重镇,密集的纺织、印染、化工等高耗水、高污染产业长期环绕湖体布局。
拥有20多公里太湖岸线的周铁镇,一度是江苏省的化工重镇。镇上化工企业数量曾达到300多家,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模式,让周铁镇深陷“低端锁定”的困境。
2007年太湖水危机,不仅是太湖治理的转折点,也是周铁镇转型的转折点。经专家团队研究论证,产业结构偏重偏化是太湖流域环境容量超载的重要原因。秦伯强提出了“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治湖新主张,为重塑太湖周边产业结构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周铁镇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推进“去化”和综合治理等举措。周铁镇生态环境办许兰保告诉记者:“周铁镇的化工行业产值一度占全镇经济总量的2/3以上。随着太湖治理不断推进,周铁镇被纳入太湖一级保护区重点区域,陆续关停化工企业150多家,并在2022年正式建成‘无化区’。”
经过多年努力,曾经沿湖而建的小化工、小作坊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总投资200亿元的大拈花湾、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等新兴项目。周铁镇由“化工之乡”蝶变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腾笼换鸟”还给周铁镇带来生态红利。因企业腾退,近年来,周铁镇储备了可观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物、能源消耗等总量指标。2025年,周铁镇将富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卖给其他园区镇街,生态价值“变现”超千万元。发展理念和方式的重塑,拉开了科学治太的序幕,构建起绿色低碳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