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师生一行18人走进宜兴,开展为期3天的产学研对接暨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青凤来宜・才荟兴宜”2025宜兴青年人才月为契机,在市科技局的精心组织下,通过深度走访创新平台、龙头企业与文化地标,全方位感受宜兴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历史人文领域的独特魅力,为校地协同创新搭建起坚实桥梁。
作为推动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市科技局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前沿领域,结合宜兴产业特色与高校科研优势,量身规划了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性的调研路线。
参观陶都科技新城
参观国合基地
活动中,师生团队先后走访陶都科技新城,实地探寻宜兴科技产业的规划蓝图与发展动能;深入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近距离观摩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产业升级中的创新应用场景;在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环保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的协同路径,为技术成果转化寻找契合点。
参观远东电池
参观周培源故居
参观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
此外,师生们还走进宝银特材、远东电池等行业龙头企业,详细考察新材料研发、新能源电池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产业实践,直观感受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转化过程;在周培源故居,从历史文物与名人故事中触摸宜兴“科技与人文共生”的城市基因;在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深入学习 “水质永续、能量自给” 的环保理念与技术实践,对宜兴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创新探索有了更清晰认知。同时,考察团与东南大学技术转移宜兴分中心开展亲密互动,就跨区域资源整合、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交流学习。
“这次宜兴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产业一线的技术需求与创新活力,也让我对专业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天津大学学生闫廷荣表示,宜兴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和实践,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同行的张昊天也认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联动,不仅能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更能帮助学生找准学习方向,实现 “学以致用”。
此次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赴宜活动,不仅是一次产学研资源的精准对接,更是校地深化合作的生动实践。通过搭建“高校科研+地方产业”的互动平台,既让高校师生全面掌握了宜兴在多领域的技术需求与产业基础,也为本地企业引入高校智力资源、破解技术难题开辟了新渠道。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拓展校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以更优质的平台、更高效的服务,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吸引更多高校人才与科研成果落地宜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