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持续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不断完善“成果产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全链条转化体系,营造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良好“雨林生态”。
近期,宜兴发布推出“解码科技成果转化的宜兴路径”系列报道,从支撑力、内驱力、供给力三个视角,展现我市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火热实践。
“解码科技成果转化的宜兴路径”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
强化载体平台建设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供给力
◆ 今年5月,江苏上交灵碳科技有限公司的绿色能源动力测试中试服务平台,成为我市首家获得认定的无锡市级中试服务平台;
◆ 6月,环科园召开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座谈会,提升科创平台载体运营管理,凝聚创新资源与发展合力;
◆ 眼下,经开区光伏POE封装膜产业园、官林功能性光伏膜材料产业园、丁蜀陶都数字产业科创园等一批聚焦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专业化科创载体,正在加速建设中……
◆ 近年来,我市聚焦产业布局战略导向,持续推进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布局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织密成果转化服务网,以更优的创新发展生态,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今年5月,国际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示范基地落户环科园。该基地是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领域首个由“部、省、市、县、高新区、标杆载体”六方共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将建设集直投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场景应用中心、生产型研发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闭环式平台孵化体系。“基地以共建形式汇聚了六方科创资源,并通过提供全流程跟进式服务,为孵化项目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多境内外绿色低碳领域优质科创项目的转移转化。”基地相关负责人邵焜琨表示,目前,基地首批拟直投孵化项目覆盖直流工业(中德合资)、有机溶剂储氢(中日合资)等前沿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买”与“卖”,而是需要有专业的服务平台、机构为科技与产业融合链接最优的资源和场景。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积极融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国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无锡合作联盟等建设,合作设立沪苏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合作宜兴基地、国际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示范基地等一批平台,推动科技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技术转移转化活动,繁荣全市技术要素市场。
去年,武汉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3所高校技术转移宜兴分中心累计服务企业超320家,举办科技创新活动15场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500万元。与此同时,科技镇长团和无锡市四大创新合作中心持续发力,引导共建了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打通校企合作堵点,推动科技成果精准高效转化。
做优做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育苗圃”,在引入“嫁接”的同时,更需要载体平台具备“自主育种”能力。
日前,环科园组织辖区内科创载体平台负责人赴无锡、苏州等地,专题学习载体建设与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解读孵化器建设、运行政策导向与支持要点,分享优秀孵化器运营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园区科技企业引育、提升孵化器孵育效能。近年来,环科园积极搭建科创载体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已培育国家级科创载体3家、省级科创载体8家、无锡市级科创载体9家。
近年来,我市聚焦科技创新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载体,持续提高平台载体服务供给和孵化产出效率,科创载体建设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截至去年,全市已累计建成科创载体37家、面积322万平方米,入驻科技企业900多家。此外,我市还积极培育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持续推动重点企业、科研机构融入国家实验室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家中试平台入选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库,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库,3家企业入选无锡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集萃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入选集成电路光刻胶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单位。
输入颜色、肌理、功能等关键词,短短几秒,便能在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AIGC软件上生成数十种陶瓷产品设计方案。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目前供春AI用户数已过万,生成工艺美术设计图超40万张,有效赋能400余家非遗工作室,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从成立之初,市知识产权局就积极引导我们加强专利保护,目前我们已获得两项专利证书。”企业创始人张雨航表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潜能、加速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优化运用效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等资源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去年,我市通过实施规上企业知识产权清零行动,推动190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零突破”,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国家级宜兴(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累计提供知识产权信息10万余条次。
活跃的技术交易市场,需要发达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来支撑。
去年,我市技术合同登记点成功获批,在陶都科技新城启用为技术交易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年技术合同登记认定额达106亿元。与此同时,财税、金融等的支持,也助推着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壮大。近三年,我市累计投入科创资金3.3亿元,出台相关政策意见近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