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如何留住青春创客?
从开始的茫然无措,到如今在宜兴乃至无锡污水处理领域小有名气,位于丁蜀镇毛旗村的国豪科创园,陪着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张晶,熬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初期。张晶拥有多项水处理工艺方面的专利技术,选择在宜创业,最初相中的是这里良好的环保产业基础,而丁蜀镇优质的营商环境及国豪科创园免费提供办公室、实验室,帮助对接环保企业、拓展市场等细致服务,让她收获了意外之喜。
从平台矩阵到政策组合拳,从全链条服务到情感联结,2021年以来,丁蜀镇引育青创项目21个,吸引万余名青年来此创新创业、绘彩圆梦,书写着“青若惜蜀梦必筑成”的美好篇章。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创业需要平台,梦想需要孵化。由青年创客打造的缘壶堂,从事网络直播近6年,积累了不少客户,目前仅直播和销售团队就有60人。虽已是“百万级店铺”,但近年来其面临着运营成本上涨等压力。丁蜀镇紫砂行业青年从业者众多,由一个个像缘壶堂一样的直播间催生的直播产业近几年快速崛起。为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架起创业者成长阶梯,2024年,丁蜀镇建设木石·陶文化数字产业园。步入产业园大厅,数字大屏上实时跳动着电商数据。“开店、做流量、后期维护等,我们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小白’少走弯路。”产业园负责人说。作为首批入园创客,缘壶堂不仅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还能得到平台24小时对接服务以及金融、物流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大减轻了创业负担。
用“年轻态”吸引“年轻力”,不止在线上。紧扣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场景,丁蜀镇钻研多元化场景搭建,通过年轻化、国际化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古街、古窑、老厂房等,围绕陶土开采和紫砂器制作展开的日常活动,构成丁蜀独特的人文景观。尤其是陶二厂的建成投用,成功打造为文化创意集散地。作为后起之秀,陶二厂的策划团队为青年创客绞尽脑汁,推出每月一期、主题各异的“手工市集”,降低创客参与门槛,市集摊主中40%来自上海、南京、杭州、景德镇等地。自2023年11月以来,“手工市集”已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营业额超600万元,累计服务培养400余位青年摊主,有效带动青年群体创业。眼下,蜀山古南街、陶二厂等地,已会聚凡华造物韩梦笛、蠡河码头杨镓境、园游会马甜圆等90余位青年主理人,为游客提供全新视角的文化消费体验。
作为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丁蜀镇现代化建设的靓丽姿态,不仅仅在于电商、文艺青年创客群体崛起引领紫砂等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丁蜀通航产业园和江苏省宜兴陶瓷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陶誉科创、瑞尔智能等众创空间、孵化载体及青年科研人才的不断聚集,也有力助推丁蜀航空产业蓄势腾飞、先进陶瓷产业扩能提质。丁蜀通航产业园重点发展“低空+”产业,在应急救援、观光旅游、文体运动等领域,为青年人才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道尼尔海翼、吴越通航等企业的青年团队,在飞机研发、应急救援、航空文旅等领域崭露头角。江苏省宜兴陶瓷产业园聚焦新材料研发,建设了完善的创新平台,包括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24年,园区企业研发投入达2.8亿元,青年科研人员主导的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在先进陶瓷材料、封装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十四五”期间,丁蜀镇已引进国家级人才、省双创人才等青年创新人才8名,孵化青年创业企业20余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战略支撑。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从两年前的48亩到如今的330多亩,阅湖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彰显着来自苏州的徐志浩扎根太湖西岸、深耕文旅产业的信心,也是属地政府精准服务的成果。目前,他正与丁蜀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二期规划方案会商。“遇到问题,工作人员从不简单否决,而是积极寻求解决之策。”徐志浩感叹,如针对节假日无序停车问题,在场地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镇里提出加装闸门、增设摆渡车等解决方案。
作为宜兴文旅产业重镇的丁蜀,随着一系列生态、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吸引了众多像徐志浩这样的外来青年创客以创新视角,打造年轻态文旅产品。以农场所在地双桥村为例,就有2600多位外来人员在此就业创业。双桥村党总支书记佘亚勇因势利导,策划打造研学基地,他主动牵线搭桥,联络阅湖农场与相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多家特色农企。这一构想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并正在加快推进中,“村里不能只收租金,文旅产业发展壮大了,村民们都会受益。”佘亚勇说。
当许多地方还在“广撒网”式引才时,丁蜀镇已悄然探索从“政策发布者”到“创业合伙人”的角色蜕变。根据宜兴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丁蜀镇在积极推动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租房住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围绕物质支持、导师指导、孵化基地建设等核心环节,构筑起青年创客的政策“工具箱”。
“创业何必去远方,家乡丁蜀就是好地方!”这是无锡供春人工智能科技CEO张雨航由衷的感受。2017年他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毕业后,在阿里云担任产品体验设计师。2022年,他回乡创办公司,致力研发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辅助AI软件。鉴于供春智能科技较好的发展前景及对地方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经过审慎沟通交流,镇属国企市陶都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闲置办公用房租赁入股形式,参与公司创业,不仅帮助张雨航降低初创期的运营成本,而且用国资背景为企业发展背书。目前,公司开发的供春AI用户数已过万,涵盖全国400多个非遗工作室的主理人。
为了满足青年创客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精神及创业技能需求,丁蜀镇还定期举办“陶都星光课堂”和特色品读、创业分享等活动。“陶都星光课堂”课程涵盖书画、茶艺、太极、古筝等多种门类。在课堂上,大家不仅可以掌握新知识,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学习、创业的乐趣和成果。尤其受他们欢迎的是,丁蜀镇定期邀请陶瓷特色村书记、陶艺大师、各行业领军人物等作为嘉宾,分享各自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与蜀漂一族互动交流,共谋产业发展之策。
从“他乡逐梦”到“此心安处”
在物质激励之外,丁蜀更深谙“情感经济学”的力量——通过精准摸排青年发展需求、丰富青年友好政策、搭建青春建功平台,逐步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构建青年与丁蜀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城市和青年创客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
“在这里,每个梦想都能找到生根的土壤,每份热爱都会收获温暖的回应。”返乡创业青年毛旭宇,曾是穿梭于繁华写字楼的高薪白领,2024年,他回到家乡丁蜀镇大港村经营朱雀门酒店,开启全新的创业生活。利用城市积累的经验和互联网知识,他拍摄精美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等渠道,宣传展示酒店的美景、美食和乡村生活,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带动了村里数十人就业。未来,他还计划进一步拓展酒店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带领大港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这种“身边榜样”的鲜活叙事,比任何广告都更能打动游子之心,吸引更多游子踏上归途,让“雁归丁蜀”从口号变成滚滚春潮。返乡青年孙羽飞在丁蜀创办了宜兴本土文化厂牌JUA,发掘培养优秀原创音乐人。近年来,他和团队登陆央视三套《黄金100秒》、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知名综艺,用宜兴方言说唱推广家乡文化。去年,他还响应政府号召,在工作室中推行紫砂体验文化,吸引大批对紫砂感兴趣的国内外友人来宜创作交流,并作为宜兴紫砂推荐官登陆央视四套《走遍中国》,向世界展示紫砂传统手艺以及陶式生活的魅力。今年,在哔哩哔哩平台,他为相关纪录片创作的主题曲《泥的名字》,上线一周播放量就突破155万次。
以“数字游民”为主体的青创人员的逐步集聚,还让丁蜀催生了全市首个数字游民社区——蜀山社区。在该社区,电商与紫砂艺人的“亲密互联”,为特色紫砂陶产业发展赋能:直播达人帮助紫砂艺人开辟全新销售渠道的同时,还收集壶友的反馈信息,为紫砂艺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社区紫砂陶产业年实现电商销售2亿余元。同时,“数字游民”还成功唤醒社区“沉睡”的资源。村集体和社区居民闲置多年的破旧院落、厂房,经过“数字游民”的创意改造后,成为社区特色景观节点,每年为丁蜀镇、蜀山社区和居民带来近千万元的年租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为社区及周边提供物流、包装、直播带货、餐饮服务等就业岗位3000多个。
依托青年入乡,丁蜀镇还注重村级后备力量引育、乡村产业运营迭代、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让青年才干、青年力量持续赋能乡村振兴。该镇以村为单位,排摸40周岁以下有经营经历、有大学学历、有干事阅历的“三历”青年,回引30余名优秀青年到村任职,平均年龄33岁。引导和支持青年自主打造“茶山食野”“野色营地”等网红打卡点,将原本分散的自然资源串联成片,营造出“山在村中、村在画中”的宜居宜游环境。其中,上坝村探索农业赋能新模式,选聘优质青年主播,开展公益直播带货等活动,为竹叶蛋、乌米粽、茶叶等农产品销售注入新动能。西望村举办“希望杯”全手工制壶大赛,发掘青年制陶人才;举办“创办你的企业”经营培训班,吸引外来紫砂从业青年1500余人,为紫砂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