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深耕 诗韵流芳
9月13日,陈维崧杯宜兴市第九届诗词大会,在历经两个多月、8个分赛区的激烈角逐后,7位分赛区冠军齐聚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向总冠军发起最后挑战。最终,来自江苏南通、就职于嘉善二高的语文老师刘红,在摘得张渚分赛区冠军后,又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与稳定发挥,摘得总决赛冠军。
九年深耕厚植,本届诗词大会在传承与创新中破局,以多维亮点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让陶都宜兴的诗意底色愈发鲜亮,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
打造沉浸式文化盛宴
历经九载打磨,本届诗词大会在赛制与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升级,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赛者奉上沉浸式文化盛宴。
在本届赛制设计上,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高塍镇、新建镇等主办方秉持“守正创新”原则,对比赛机制进行全新改版,分赛区决赛设置A、B两组进行答题,包含必答、抢答、平分加赛等环节。总决赛则采用“争分夺秒”个人追逐、“步步为营”四人对决、“龙争虎斗”冠军争霸等3轮赛制进行比拼。
在技术应用上,大会引入数字化手段,采用ipads书写答题模式,配合高精度手写识别技术,确保选手答题过程流畅、精准。现场通过巨幅LED大屏实时同步展示答案,观众可清晰捕捉选手的答题思路与比分情况。新增的倒计时动态提醒、抢答智能预警系统,将比赛氛围频频推向高潮。据统计,各分赛场比赛通过“看宜兴”客户端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超100万人次,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传播的深度融合。
展现诗词强大凝聚力
本届诗词大会,不仅是一场诗词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年龄与职业界限的文化交流,生动展现了诗词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凝聚力。
近5000名参赛选手来自全国12个省市,地域跨度从江南水乡到东北雪原,而且不少都是参加过中国、广州、新疆等不同层级诗词大会的“大咖”,形成了“八方雅士聚陶都”的盛景。值得一提的是,7位跻身总决赛的选手中,有4人专程从外省赶来,赴这场宜兴的诗词之约。年龄层面,6岁的马一尘作为宜兴进修幼儿园的“诗词小达人”,在赛场上以稚嫩童声背诵诗词;70岁的湖南退休公务员杨成群,以老当益壮的姿态,展现对诗词的执着。从职业来看,既有律师、医生等职场人士,也有在校学生、社区工作者等基层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比赛,还涌现出多组家庭组团参赛的情况。其中,河南信阳选手吴祥,带着一双儿女共同参赛,用家庭协作推动文化传承;来自无锡的选手汪鸣鸥,带着10岁的儿子汪启诺,共同开启诗词探索之旅。
为了让传统诗词文化照进青少年的心中,我市一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活跃在比赛现场。市新建中学组织3辆大巴车,带领众多师生观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感受诗词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宜兴外国语学校组建74人的参赛团队,让学生们在赛场上展现出扎实的诗词功底;在总决赛上,市万石小学精心编排的开场舞《石狮争绣》惊艳亮相,孩子们以灵动的身姿、铿锵的舞步,将诗词的韵律之美与舞蹈的刚柔并济巧妙融合,每一个动作都诠释着诗词的意境,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文化的神韵。
为诗词传承注入活力
立足宜兴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届诗词大会深度挖掘本土人文资源,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主办方联合地方文史专家,系统梳理陈维崧诗词体系,将其经典词句纳入赛题,并在现场进行专题解读。同时,以陈维崧描写宜兴山水的“阳羡溪山天下奇”为引,延伸出对宜兴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的探讨等。
随着第九年举办诗词大会,选手与大会之间的情感纽带持续加深,形成独特的“诗词文化生态圈”。我市今年刚被东南大学录取的大一学生王一奕,已是第四次参赛,她感慨:“宜兴诗词大会见证了我的成长,每次参赛都能发现新的文化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雷海为,也多次报名参赛,他对宜兴市诗词大会的题目质量和赛制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众多“回头客”的坚守,彰显出市诗词大会强大的品牌吸引力。
这场诗词盛宴,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传承。“诗词是读懂祖国山河的关键钥匙,我们不仅要读诗背诗,更应铭记诗中描绘的山河胜景与人文风情,在与诗词的共鸣中培养胸怀天下的格局。”宜城街道分赛场点评嘉宾、市教师发展中心学科研训科副科长陈其明说。西渚分赛场点评嘉宾、无锡市行知式青年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骆红娟认为,宜兴市诗词大会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动着诗词文化的传承弘扬。“希望这份对诗词的热爱能够从本地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让诗词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她说。总决赛点评嘉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姚卫伟则表示,宜兴市诗词大会成功举办九届,让他看到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蓬勃生命力。